9月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登出公告,公开批评了在近两年内中发现的5起"严重失实"的典型重大统计违法案件,并宣布未来将针对统计造假行为进行及时、规范的曝光,强化对统计失信行为的惩戒。
另外,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于本月16日发布了《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要求由统计局牵头开展统计督查工作,组建统计督查组,建立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责任制,统计违纪违法案件移送机制,问责统计违纪违法行为,追究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责任。而此时正值中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进入清查阶段的时机。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为了全面掌握中国二三产业的总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几次经济普查不同的是,此次经济普查还增加了对企业经济效益和资产负债状况的调查内容。
一直以来,统计数据造假都是中国政府屡禁不止的难题,经济数据注水现象尤其突出。在2015年中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中便曾曝出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指导"企业上报虚假数据的情况。比如,湖南某地的39家企业5.8亿元人民币的产值便被人为地夸大为44亿元。
而时至今日,统计造假事件依然层出不穷。中国人大常委会统计法执法检查组今年6月下旬公布的《统计法》实施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地方各级统计机构立案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便高达7,479起,其中天津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部分企业的平均虚报率竟然达到了惊人的56倍。
对此,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今年8月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虽然个别领域的确存在统计虚假的现象,但是整体来看中国经济数据造假的问题已经成为过去,现在的统计数据总体可信,并承诺将通过科技手段、彻查和将地方官员排除在数据搜集阶段之外等做法来解决统计造假问题。
相较而言,数据偏差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对整体经济运行影响或许有限,在经济困难时期,数据偏差、失实的危害却很可能是致命的,因为此时正是需要政府能够积极有效发挥"有形的手"作用之时,而这恰恰是建立在供判断和决策的各种数据必须准确的基础之上。比如,近日中国官方媒体《经济参考报》便发表文章称,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情形之下,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并且实际情况说明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正在逐渐减弱。一味地加码货币刺激或将捉襟见肘,呼吁财政政策真正做好减法。货币政策效用趋弱背后的原因盘根错节,但可以肯定的是,经济数据注水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相关政策的失灵,甚至是错误。
综上,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的形势以及中美贸易战等的影响,掌握准确、及时的经济数据对中国政府来说将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为关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